战疫日记丨彼时樱花开,武汉等你来

Page Views 浏览量: 5 Updated 发布时间:2020-03-10 18:35:59

战疫日记丨彼时樱花开,武汉等你来

供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单迎光


今天是值得庆祝的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江汉方舱医院休舱了。江汉方舱医院是首个开舱收治病人的方舱医院,也是目前最大的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564张,实际收治患者1848人,其中转院521人,治愈出院1327人,真正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目标。回首方舱医院工作的日子,有苦、有累,无怨、无悔。、

2020.02.05,武汉,江汉方舱医院门前

image.png

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名医护人员齐聚江汉方舱医院门前,参加方舱医院交接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的最艰难时刻,组建方舱医院的目的是阻止轻症患者疫情在社区之间的进一步蔓延,这是国家整体防控布局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国家级援鄂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当天下午,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正式接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患者入住之前,在赵松队长带领下,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全体队员一起进舱查看舱内情况,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工作。进去之后看到一张张摆放整齐的简易病床,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虽然看上去有点简陋,但是对于轻症患者的救治还是满足要求的。很难想象仅仅40多个小时能够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前期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些床位样式不一,可以想象,这可能是很多热心人士、热心单位的捐赠,关键时刻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武汉的关心和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全心全意为武汉人民服务!

从方舱医院出来,我们一刻也不敢耽误,抓紧时间就现有的条件,商讨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如何在方舱医院里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经过激烈而又不失有序的讨论,全体成员工作热情高涨。平时专业技术的积累,在这一刻显现出重要性。我们训练有素!我们全情投入!我们的目标: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入夜,接到紧急通知,准备进舱!没有任何的迟疑,所有医护迅速集合,向舱内进发。虽然大家都经过严格的培训,也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但第一次进舱的时候,工作环境、装备、心理压力都跟平时不一样,确实有点应付不过来,毕竟实战跟演习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院感科医生的指导下,我们规范的穿上防护服,带好护目镜,进到方舱医院开始工作。

防护服密不透风,短暂的活动就汗流浃背;厚厚的双层口罩紧贴口鼻,引起了呼吸困难,而由于担心漏气,也不敢大喘气;护目镜开始泛起一层薄薄的水雾,视线慢慢的模糊起来,以至于只看得到一层轮廓,只能从雾气少的地方斜着眼看,勉强工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压力来源于心理,方舱医院收治的全部是确诊患者,即使心里明白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被感染的概率极小,但当只有当你真正置身其中,被病人“包围”的时候,才能明白那种害怕。不敢大喘气,不敢大声说话,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短暂的工作后就败下阵来,只能放慢语速和步伐,中途坐到办公区休息一下,缓过劲来继续战斗。就这样,在日常看来很轻松的工作,在这里却十分的艰难,只能把工作分成一段一段来做。个中滋味,只有亲自尝过才能知道。但是大家互相加油,通过比手势减少不必要的交流,没有人退缩,全部坚持了下来。

夜很漫长。在这漫长的工作中,天悄悄的亮起来了。江汉方舱医院已经收治500多名患者,大家也结束了一夜的工作。

脱下防护服,发现身上早已汗湿一片,脸上勒痕压痕,耳朵也火烧火燎。再看看战友,也都是疲惫不堪,但是眼神依旧坚定,信心依旧不减!这一夜的工作确实辛苦,但也算是我们首战告捷。总结这一次的经验教训,接下来我们又从各个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对进出舱以及工作进行优化。方舱虽苦,但也不过如此!

image.png

方舱医院开始收病人的第一周,是医院上下最艰苦的一段时间。万事开头难,方舱医院初建,医疗、护理、饮食、卫生、电器设备、防护用品、通讯设备、警务工作等等问题,如何统筹如何协调,都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我们身在一线,直接接触病人管理病人,发现问题都及时跟上级沟通。好在方舱医院的反应速度极快,紧急事情当天就能解决,一般的事务隔天也能处理,从最初的一团乱麻到最后的逐个理顺,在这背后,又有多少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可爱的人们?

从开舱到休舱,医疗队医护人员陪方舱医院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前期时光,见证了江汉方舱医院逐渐有序的变化,接诊了一批批的患者入舱,也欢送其中康复的患者出舱回家。在方舱医院的工作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大家也逐渐适应了防护服下的一天四班倒。上班前尽量少喝水,这样可以延长憋尿的时间,再穿上纸尿裤,毕竟少去一次厕所就是一套防护装备。上午班查房,每人查50-100个不等,工作量较大,处理医嘱、沟通病情、筛选符合条件的出院病人;下午班紧接着处理上午班遗留问题,帮助患者查询检查结果,阅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患者各种日常事务的协调;小夜斑和大夜班期间,多数患者已经入睡,但是医生的工作从未停止,完善病历、病程记录,处理患者夜间的不适,初步筛查当天化验结果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等主任查房时再核实一遍,双签字确保安全出院。一天的工作,难以浓缩进我的拙笔,大到患者的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处理,紧急联系转院,小到患者缺了一块肥皂、一条毛巾,真可谓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解决。

病人真的不容易啊,最初来的时候,看问题比较浅,表面上看来简单的一件事,可能对病人来说就是天大的难题。比如有人问医生要一些不常用的药品,但是方舱医院药品不齐全,即使协和医院已经全力支持,断货缺药在所难免。开不出来药,医生就跟患者说:“这个多简单啊,你让家人药店买过来送到门口我帮你拿进来不就解决了?”后来才知道,病人全家都在隔离,或者住进重症监护室,无人能帮。了解到病人的难处,再有人让开药,大家二话不说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

image.png

方舱的主人是患者,虽然他们只是在这里短暂的居住和生活。医生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是为患者服务。这么多天的观察,我觉得方舱医院里面病人都是很理解医生,对我们也饱含敬意和谢意。不只一位患者跟我说,“你们从河南专门跑来为我们治病,真的很感激你们”,都是三句话哽咽,流着泪然后露出灿烂的微笑。简单质朴,没有修饰的语言,不加掩饰的情感,让我心里涌起阵阵暖流的同时,也深感自己做的远远不足。方舱医院的条件艰苦,对我也是一种考验,口罩护目镜可能就是一根绳子的松紧度没调好,一天的工作都要忍受持续疼痛的惩罚,工作任务量大的时候情绪也难以保持稳定,跟病人沟通虽然尽最大努力要求自己心平气和,但也难免有急躁的时候。不过我也看到大多数患者都能理解,对我说的最多的话都是感谢和你们不容易。是啊,都不容易,但是患者更不容易!

都能理解对方的不容易,是方舱医院医患之间的约定。这份约定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但是却写进了医患彼此的心里,帮助医患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辛苦的付出,换来患者的康复和对医生的认可,是作为医生最开心的事情。一封封感谢信背后都是患者满满的感情,一张张笑脸背后都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此间虽苦,此间亦有乐!

image.png

image.png

  救援队这次支援武汉,也受到了郑大一附院领导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关心,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生活保障。厨师长邵师傅关心一日三餐,贴心的制定营养方案,保证均衡饮食,吃得好才能好好打仗。元宵节特意准备汤圆,赵松队长亲自带领大家包饺子,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胡辣汤、烩面、热干面原料改善生活,让在武汉既能吃到当地特色的热干面,也能吃到家里的烩面和胡辣汤,让大家有家的味道。队员们相互打趣:河南与武汉的友谊就是这一碗烩面与一碗热干面的味道!

同时救援队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亲切慰问。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一行来救援队驻地视察指导,并带来生活用品。孙春兰副总理听取了赵松队长的工作汇报,肯定了救援队队的方舱救治工作。指示要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的防控工作,加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行的马晓伟主任对救援队的诊疗经验和丰富保障给予高度肯定。

image.png

这次来武汉支援,我见到昔日同窗,今日战友,一起挥洒青春;我收到昔日老师们的关怀和感谢,特殊时期,不能见面,互相鼓励;我看到一位已经歇业20年的理发师大姐,冒险为医疗队医生免费理发,我也得以理了三十年来最帅的发型;我看到方舱内打扫卫生的大哥大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看到年轻的警察方舱内来回巡逻,维护秩序;我看到凌晨的街上,清洁工孤单的身影辛勤劳作;我看到武汉市民遵纪守法,安分守己,各个在家宅着不出门……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平凡的人,但在这特殊的时期,正是这些最平凡的人们所做的最平凡的事情,成就了我们这伟大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却又都不平凡,他们个个都是英雄。

愿冬去春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彼时樱花盛开,武汉,静等你,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