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心内科|“特种兵”中的“强心队”,让危重症救治更有把握

协和心内科|“特种兵”中的“强心队”,让危重症救治更有把握

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医生说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出现,使“新冠肺炎不只是肺炎”的认识日益明确。协和国家医疗队救治的部分患者中出现棘手的心脏问题,为提高临床救治率,加强心内专科力量迫在眉睫。2月19日,含4名心内科医师的第三批“特种兵”驰援武汉,使整个“协和军团”心内专业人员共计达12人。这支特殊的“强心队”,肩负着探究“心路”的使命,立足专业,与多学科协作,为危重症救治增添更多把握。


▲ 医院领导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送行

▲ 心内科荆志成主任(左一)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送行(左二至左五:高鹏副主任医师、严晓伟主任医师、吴炜副主任医师、田然主治医师)


迎难而上,

思考探究导致心脏问题的“元凶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常会突然急转直下,尤其是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引发心源性猝死,这需要心内专科医师对病情进行判断和介入。为此,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张抒扬和心内科荆志成主任等科室负责人紧急商议,召集科室精锐力量再次驰援武汉,上阵会师。


 “患者的心脏到底发生了什么?”心肌肌钙蛋白水平高达正常值的50~100倍,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达上百mg/L,血钾剧烈波动在2.6~6.2mmol/L,以及贫血、无尿、血压下降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队员们绞尽脑汁,积极思考。气道管理、代谢失衡、电解质紊乱……哪个环节还需更关注?严重心肌损伤该如何应对?“强心队”队员迎难而上,深入探究。


 在党委书记、心内科教授张抒扬的带领下,心内科严晓伟教授,吴炜、高鹏副教授,田然、钱浩、郭帆医师,会同其他科室专家,从病程、症状、理化检验、病毒核酸监测结果等方面反复解读病例特点,考虑患者严重心肌损伤的原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因素,更重要的是继发性因素如严重低氧血症、严重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状况差等。进一步结合患者尸检心肌细胞中未发现新冠病毒复制活跃的特点解析,倾向考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关键点是要改善氧合和控制“炎症风暴”。患者严重缺氧,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与供氧量严重不平衡,同时经历严重全身炎性反应,以上因素均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而并非心脏本身病变或病毒性心肌炎等单一因素导致。


 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同样重要,甚至前者更为关键。强化多学科协作,控制患者整体状况,改善低氧和缺血、纠正电解质紊乱、加强营养支持、更好地进行容量管理及循环支持是面对危重症的基础着眼点。目前危重症救治仍困难重重,而排除疑问,建立临床思维,使医生心中有序、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利于基础病情的控制,有效地指导支配临床资源并对病情预后作评估。


多学科协作、医护配合让临床决策“显效”

 面对临床诸多棘手问题,医疗队各专业组空前团结,充分开展多学科协作,在前线最大化体现协和的综合优势。


 在张抒扬书记和韩丁副院长的全面指导下,医疗队建立了符合前线实际的查房模式并不断调整优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因地制宜地调整为一线分组看病人、交班讨论汇总,二线每日轮岗查房、指导治疗的方式,使每位患者均责任到人。一二线大夫分4组管理32张病床,心内科严晓伟教授、感染内科李太生和刘正印教授、内科ICU杜斌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京岚教授、重症医学科周翔和肾内科秦岩副教授作为上级医师,坚持每天床旁查房,为患者插管上机、床旁血滤、生物制剂应用、炎症因子吸附、抗凝、激素治疗等做决策。


严晓伟教授、心内科团队医师和前线队员查房


 协和内科学系副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协和第三批国家医疗队队长严晓伟教授有着3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他非常注重基础治疗措施的多点落实,带领团队补搭患者因“炎症风暴”而垮塌的“机体框架”。重视能量摄入,保证白蛋白稳定,维持水电平衡,进行炎症因子吸附、胸腺肽和中药等辅助治疗,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逐渐得到改善,生存期延长。针对新冠病毒引发的严重免疫反应,结合长期气管插管的感染风险,主张极为谨慎地应用激素,严格把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和用量、时间,并在必要时加用靶向药物托珠单抗。此外,心内科辅助患者血管炎和微血栓形成的抗凝指征判断并参与调整药物。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深静脉血栓,部分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行抗凝治疗时,与消化内科医师配合,注意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左图:心内科钱浩、田然、郭帆医师和护士付静在武汉前线病房,右图:郭帆医师在病房为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


 多种护理措施并举在危重症救治恢复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心队”中护士张颖、袁胜、李奇、付静和吴楠在工作中与医生默契配合,将各种治疗措施贯彻执行。他们遵循“肺要干、肺要动”的口诀,即适当脱水、勤拍背、促排痰、鼓励患者做呼吸运动,促进心肺功能逐渐恢复。


 有着8年急诊、1年ICU和心脏介入导管室工作经历的护士袁胜介绍,他们曾护理过一位感染性休克、体重高达180斤的患者,大家会不惜体力为患者完成俯卧位通气;一位经气管插管和床旁血滤治疗脱机后的患者出现谵妄和烦躁情绪,他们会持续陪伴和安慰;为恢复患者心肺功能,搀扶患者从坐位训练站立,会先在患者脚下垫个小箱子,不仅保证下肢肌肉力量逐渐恢复,还利于保证回心血量的供应。


 精细的护理是临床决策显现成效的基石,袁胜感慨说:“感谢协和的培养,让我们有机会经历多学科护理专业的培训,为前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

拓展专业技能的“底气”源于基础培养

 心内科团队在前线因地制宜,按专业亚组分工,展示协和大内科的综合实力;队员们拓展专业领域,成为全科能手,为临床一线提供所需的服务。


 心内科吴炜和高鹏分别是心血管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专业的副教授,他们在前线运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为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吴炜副教授谈到,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危急程度始料未及,呼吸和循环支持是两大关键点。心脏超声是了解心脏结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负荷等情况的重要评估途径,利于指导临床有的放矢地给予合理循环支持、容量管理等。随着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设备的逐渐完善,心内科医师为患者广泛开展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直观观察重症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准确提供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定量数据。


心内科吴炜(左图)和高鹏(右图左一)副教授为患者作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医生操作超声心动图检查需经过超声医学专业培训。吴炜副教授感慨道:“我在病房能够顺利开展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受益于协和大内科对我基本功的培养以及心内科对每名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多年前在心内超声专业组的学习经历,在此刻迸发出力量,让我能够武装自己、沉着上阵。”


 同样是介入治疗专业的钱浩医师认为,到前线后不怕困难、来之能战的底气源于协和给予的扎实而全面的临床技能培养。他在前线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不断重温超声学习视频并联系科室超声专业组老师进行指导。


 高鹏副教授充分利用心脏电生理专业优势,对于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及时判读心电图,指导电复律或者应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转复,显著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组织耗氧。


 协和人过硬的基本功在抗疫战场成为了有力武器,“三基三严”的优良传统在武汉同济医院协和战场得到发扬。


励志入党,

坚定信仰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在疫情大考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守土尽责,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靠前指挥,担任协和国家医疗队领队,为全院党员树立了榜样。心内科党支部书记严晓伟以身作则,用坚定的信仰和凝聚力感召着身边党员。心内科张颖、袁胜、吴炜三位同志抗疫一线入党,内心的赤诚经过战地考验,必将化成动力鼓舞他们继续前进。


张抒扬书记(左四)与部分抗疫一线入党队员合影(左一为心内科护士袁胜)


 吴炜副教授今年1月就已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他毫不迟疑地奔赴前线,深明大义的老父亲是他背后坚定的精神支持。吴炜的哥哥一个多月前猝然离世,母亲有老年痴呆症。患严重冠心病的老父亲是有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吴炜出发前,父亲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你应该去。相信党和国家的领导,你应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怀揣着父亲的嘱托,肩负着协和心内科的责任,吴炜笃定前行,实现医者使命,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和老父亲再表入党的决心!

 医疗队心内科不负众望,组成了具有专业精神和爱国胸怀的“强心队”。在前线,他们团结协作,发挥着协和人的光和热。情怀化热血、担当志为先,心内科在国家危难、抗击疫情的艰巨道路上踏出了坚实的步伐。


张抒扬教授:CSC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心力衰竭学组组长

荆志成教授:CSC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

严晓伟主任医师:CSC心血管信息化学组副组长

吴炜副主任医师:CSC青年委员会委员

高鹏副主任医师:CSC心律失常学组委员


来源:协和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