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就是胜利 团结才有力量 -- 来自武汉一线的抗疫手记

坚持就是胜利 团结才有力量

-- 来自武汉一线的抗疫手记

CSC高血压学组委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周晓阳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袭击武汉。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此次疫情爆发后,我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成为了收治重症COVID-19的定点医院,我们CCU和ICU又一起承担着东院最危重的COVID-19患者的救治工作。在疫情面前,医院是全社会的最后防线,而重症医学科又是医院各科室的最后防线,其危险和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自1月17日我们CCU接收第一名COVID-19危重型患者以来,我一直在医院坚守岗位至今,与同事们一起连续44天奋战在抗疫一线。我和同事们心中的信念就是:保卫武汉,坚持就是胜利!

起初我科有些低年资医生对此病的传染性心存顾虑,我和高年资医生就主动担当,身先士卒,每天穿着厚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深入隔离病房查房,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组织抢救。当时防护服缺口很大,白天我自己进隔离病房,这样可减少下级医生进出次数,并通过少喝水、减少上厕所机会,延迟进餐来节省防护服。夜晚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和衣而眠,既有利于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又可以把医院分给我的公寓让给年轻的一线医护人员住,节省他们体力的同时,也方便病人要紧急抢救时,他们能快速驰援科室。就这样,我带领着科室20多名医护人员,高强度地坚守了半个月,春节也没休息。期间共收治2名危重型COVID-19确诊病例和1名疑似病例。

1月25日东院成为了收治COVID-19的定点医院,我们又按照三级传染病医院的防治要求在病区夜以继日地加班,投入到紧张的“三区两通道”的改造工作中。1月31日病区改造完成,我们也迎来了东院首支增援团队:新疆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一天之内8张床位全部住满危重型COVID-19患者。这时我让下级医生开始有计划轮休,而自己依然坚守一线。

2月5日东院又被定点为收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医院。同一天,为了降低COVID-19重症患者死亡率,国家卫健委派来了浙江医科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驻扎在我们CCU和ICU两个重症监护病房,并对由全院转入的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进行重点地查房指导。截至目前,我们CCU共收治了26名危重型COVID-19患者,在李院士亲自指导下,充分运用“四抗(抗病毒、抗缺氧、抗炎症风暴及休克、抗感染)两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内环境的平衡、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的综合救治措施。在我们三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CCU危重症患者整体死亡率和整个东院重症死亡率都开始下降。

在这个抗疫过程中,我们团队在国内首次与阜外医院“全国心电医联体联盟”合作,借助其全国最权威的远程监控云平台来远程监控我院多个病房COVID-19 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有效监测并预警着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远程监控既解决了我们常规长程心电图、血压监测盒子一旦带进了病房(污染区),就无法带回心功能科读取数据、发送报告的困境,又极大地缓解了心功能科医生频繁穿脱防护服进出病房所带来的风险和不便。

我们省内率先与李院士团队合作利用“人工肝+干细胞”疗法救治了14名危重型COVID-19患者,显著降低了死亡率。

我们团队还和华西医院康焰教授团队合作,在省内首次使用miniECMO技术抢救COVID-19患者,并首战告捷。我们还和其他团队合作对我院前期82例COVID-19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供同行临床参考。通过对轻症、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7样标本(鼻咽试子、口咽拭子、痰、外周血、尿、粪便、肛试子)的核酸对比和追踪检测观察,为出院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此外,我们还和其他团队合作对COVID-19患者血型分布规律研究进行了研究。

心血管疾病患者是COVID-19的易感人群,此次疫情爆发正值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冬春时节。2月初,CSC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组织多个学组,并特邀部分全国心血管病及感染控制领域共125位(其中湖北及抗疫一线的专家23位),组织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心血管急症患者的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为临床抗疫一线心血管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我们团队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所以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离不开全国各方的驰援和支持。大家心中都秉承着始终如一的信念:武汉必胜!全国必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